柏林Day3|《烧女图》导演也拍了个穿越找妈妈的故事
陀螺的柏林评分
Day2 + Day3
(5星满分制)
主竞赛单元
《偶然与想象》丨主竞赛 | ★★★★ |
《引言》丨主竞赛 | ★★★☆ |
《倒霉性爱,发狂黄片》丨主竞赛 | ★★★ |
《我是你的人类》丨主竞赛 | ★★☆ |
《自然光线》丨主竞赛 | ★★☆ |
《回忆之盒》丨主竞赛 | ★★ |
《邻家》丨主竞赛 | ★☆ |
其他单元
《六十一号的恐怖》丨奇遇 | ★★★★☆ |
《我们》丨奇遇 | ★★★☆ |
《月亮和66个问题》丨奇遇 | ★★★ |
《戏梦北壁》丨论坛 | ★★★ |
《尝》丨奇遇 | ★★ |
《小妈妈》
Petite maman
导演: 瑟琳·席安玛
编剧: 瑟琳·席安玛
主演: Joséphine Sanz / Gabrielle Sanz / Stéphane Varupenne / Nina Meurisse
类型: 剧情
制片国家/地区: 法国
片长: 72分钟
剧情简介:
八岁的奈莉刚刚失去了心爱的祖母,正帮助父母清理她母亲度过童年的房子。
她探索了房子和周围的树林,她的母亲玛丽恩曾经在那里玩耍,并在那里建造了奈莉经常听说的树屋。
有一天,她的母亲突然离开。这时,奈莉在树林里遇到了一个和她同龄的女孩,她正在建树屋。她的名字叫Marion。
瑟琳·席安玛(Céline Sciamma),出生于1978年,在巴黎南特大学学习法国文学,然后在法国国立高等电影学院(La Fémis)学习编剧。
她的首部电影《水仙花开》于2007年在戛纳首映;
第二部电影《假小子》于2011年在全景单元开幕并获得泰迪奖。
《女孩帮》在戛纳导演双周展映,并获得许多国际奖项。
第四部电影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也是她自编自导,在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,并再次获得众多奖项,包括欧洲电影奖最佳欧洲编剧奖。
本文作者评分:3.5/5
瑟琳·席安玛再度来到了柏林。
她曾在2019年凭借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斩获了最佳编剧与同志金棕榈,但她的首个大奖,仍是2011年在柏林以《假小子》获得的泰迪熊评审团奖。
/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《假小子》海报
十年之后,回归的她再次奉献了一部关于“女孩”的电影。
席安玛已然是闻名电影节的一位女性导演,这里的女性当然不仅仅指涉着性别,也指涉着她高度自觉的女性意识。
在稳扎稳打的作品序列中,她探索的主题已然囊括性别认同、性别凝视、女性成长、女性之间的友情与爱情。
/ 瑟琳·席安玛
《小妈妈》同样致力于女性议题的银幕呈现,但这一次的焦点是亲情与母女关系——席安玛用甚为精准的影像,再度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。
影片的主角内莉随父母回到旧宅,却在森林中游荡时遇到了来自过去的妈妈。
这个“小妈妈”与八岁的她年龄相仿,带着她四处玩耍、搭建木屋,甚至回到了曾经的家中。于是在孩童的目光中,记忆之河开始交错流淌。
/《小妈妈》剧照
除却搬弄时光的方向,即便是从叙事逻辑上来说,我们也很难将《小妈妈》与《你好,李焕英》这类主题相似的影片相提并论。
后者的母亲深陷于影片所属地的文化土壤之中,被迫为了亲情与子女的幸福完成自我牺牲,身为主角的女儿,成为了试图让母亲完成“步入正轨”的人物。
而在前者那位孩童之间的交流中,当然不存在成人所谓的“正轨”,内莉以甚为尊重的姿态,试探着母亲的记忆、体认着母亲的痛苦。
/《你好,李焕英》剧照
孩童视角成为了理解《小妈妈》风格的核心元素。
这种元素在许多影片中只是切换镜头高度或是覆上滤镜的成人视角,但在这部高度自觉性的影片中,它成为了串联影片叙事方向与情感线索的方式。
她在母亲房间里那些属于过去的物件里,捡拾着拼凑自己内心那则童话的零件,正如过去的母亲曾捡拾树枝来建构木屋。
父亲也给了她一颗绑着绳索的回力球,那是一个“只能独自使用”的玩具,于是她带着它来到了森林之中,开启了一段“只能独自使用”的故事。
/《小妈妈》片场照
于是,童年时的小妈妈成为了内莉的玩伴。这或许是她在现实中的想象,或许又是她在超现实世界的奇幻之旅,我们对此无从知晓。这种不假思索的合理化叙事,也是孩童视角的一部分。
在孩子们的眼中,奇迹实在太平常了——这也是是枝裕和那场动人《奇迹》的主题之一。
孩子们可以对着飞驰的列车许愿,也可以在森林的游戏中直接让愿望实现。
在这个奇迹或想象的世界中,摄影师克莱尔·马松极富诗意与秩序感的影像显得格外自洽。
/《奇迹》剧照
高对比度的用色与摆放齐整的构图,在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中呼应着绘画与艺术的本体论主题,但在《小妈妈》里,这些视觉元素成为了童话叙事的一部分。
于是刚刚出门的内莉,再度随着自己的小妈妈“回到了”自己的家中,内莉也在那里遇到了年轻时的外婆。
现实版的她已然逝世,而年轻版本的她与未来一样拄着拐杖、玩着填字游戏——
这游戏就如内莉投身的奇遇一样,是一则精致的谜题。
/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剧照
诚如上文所述,内莉以尊重与试探的姿态,与此刻同龄的母亲一起,寻求着解开谜底的方式。
外婆的逝世构成了谜面的重要线索,也成为了这场跨时空母女交流的关键内容。
母亲对于内莉的意义,或许就等同于外婆对于母亲的意义。
从某种程度来说,内莉的想象甚至可能也衔接着母亲的想象。
/《假小子》剧照
当母亲正处孩童时期的时候,当八岁的她四处捡拾树枝的时候,当她担心自己母亲病情的时候,她或许也与如今的内莉一样,想要一个玩伴、一种陪伴、一个可能理解与体认自身的存在。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属于儿童的时刻,也是属于母女的时刻——同样纯粹如冰、柔情似水。
她们在仍未消解于社会建构的自然世界里,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木屋。这也是席安玛这位高度自觉的女性导演,思考母女关系的方式。
相较蔚然成风的女性研究,关乎儿童的思考便显得有些逊色。
/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剧照
但长久以来,儿童的逻辑、想象与记忆似乎与女性一样,处于未受尊重的阶段。
“她们不过是孩子”——儿童们就如“她们不过是女性”一样,被排除到所谓正常与理智的社会意识之外。
于是不愿受到语言规制的影像们,开始探索着这些边缘的空间。
如席安玛这样的导演,在女性与孩童的世界里发掘着更多的可能性。
她们的生命经验与想象路径告知我们,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一种真相,也不只有一种亲情。
/ 瑟琳·席安玛
《小妈妈》告诉我们的是,这两种世界在某些时刻甚至可能是相通的。
在从外婆到母亲,再从母亲到女儿的生命路径中,或许每一个角色都成为了小妈妈。
她们中的所有人都可以扮演妈妈,也都可以扮演孩子。外婆玩着填字游戏,母亲玩着木屋游戏,而女儿则玩着回力球游戏。
母亲与女儿甚至一同玩着关乎警匪的角色扮演,而在更广义的语境下,她们也扮演着女性,扮演着不同年龄的“妈妈”。
/《假小子》剧照
在某些时刻,现实甚至浸入了内莉的奇幻世界。八岁时的母亲与现实中的母亲身处同样的场景,甚至进行了温和的交流。
对于孩子来说,这并不是多么复杂、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。这只是过于动情的角色扮演,只是领着自己的一个朋友会见另一个朋友。
/《假小子》剧照
正如《小妈妈》的片名一样,它是一部深沉而轻盈的电影。
“妈妈”似乎意味着很多东西,意味着亲情关系、社会身份乃至性别路径,意味着这个世界压在母亲身上的一切。
但妈妈也可以是“小妈妈”,这时的她是一个八岁的好朋友。
我只需要一个拥抱,一句温柔的问候,就可以消除她心中的所有苦闷。
👆
今天的礼物,是柏林电影节官方大海报一张
福利时间:
*转发本篇推送到朋友圈,并将朋友圈截图发至陀螺电影后台。
*在评论区留言,跟我们聊两句~顺手点击文末的「赞」和「在看」吧,嘿嘿
*送出礼物尚在国际邮递途中,所以需要中奖的朋友等待一阵子才能拿到。
*开奖方式:每篇推送发布的5天后,在评论区开奖。
柏林Day0|柏林电影节,终于要开始了
柏林Day1|洪常秀说,男人无用且自大
柏林Day2|滨口龙介,日系新晋魔法师
关掉打赏,请多点
「赞」和「在看」吧~↘↘↘